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移动支付线下渗透及快速增长

    1、牌照存量消化,监管推动行业规范化健康发展

    第三方支付牌照只减不增,续展从严,存量消化。①、自2011 年到2015 年央行一共发放271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且继2015 年仅发放2 张之后,2016 年没有再新发牌照,与此同时,2016 年4月央行下发文件对支付机构分级分类监管,8 月给首批支付牌照续展时称“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②、截至2017 年6 月底,市面上正常运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剩247 家,其中112 家仅支持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一项业务,且绝大多数还受到地域限制;支持全国范围银行卡收单的仅剩37 张,支持移动支付的仅有48 家,而同时具备开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三项业务的仅有26 家。被注销的24 家包括10 家被合并,10 家未能续展,3 家违规被注销,1 家主动注销。

当前247 张正常运营牌照分类(类型有重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据估计,当前全部正常运营的247 张支付牌照中去除银行、电商、金融、地产、通信等巨头背景,可交易牌照不足20 张。在存量不断消化、续展管理从严的背景下,继早期京东、海尔、万达等公司收购第三方支付牌照之后,2016 年小米、海立美达、新大陆、美的、恒大、美团点评、唯品会等也纷纷跟上,2017 年以来国美、滴滴等也先后下手。相比而言,拥有全国范围内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及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的标的更为抢手。

支付机构交存客户备付金比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牌照存量消化,96 费改控制收单费率,备付金集中存管压缩沉淀资金利息收入空间,网联掌握支付环节的资金流信息,同时也使得备付金监管得到有力支撑。未来第三方支付将回归工具属性,非头部的支付公司仅靠支付业务收入很难维持生计,行业将面临进一步整合。

    2、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非现金支付占整个支付系统比例超过70%。非现金支付主要包括电子支付、票据、银行卡以及贷记转账等形式,2016 年我国非现金支付1251 亿笔,支付金额3687 万亿元占整个支付系统超过72%,其中电子支付约2500 万亿,占非现金支付金额68%。

非现金支付笔数持续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现金支付规模持续增长,占支付系统比例超7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仍以网上支付为主,但移动支付是主要增长动力,电话支付已然大幅萎缩。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主要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以及ATM、POS 等其他形式。2017上半年金融机构电子支付总金额约1302 万亿,其中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分别占87%,7.7%和0.3%,而从近几年各自同比增速来看,移动支付经历2015 年379%的爆发式增长之后,2016 年和2017 上半年同比增速分别为45.6%和22.6%,依然远高于网上支付和电话支付,尤其是2017 上半年,网上支付勉强持平,电话支付直接下滑25.8%。

2017 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构成(万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移动支付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主要增长动力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扩张动力同样来自移动端。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支付用户由PC 端向移动端迁移。移动端购物、网贷、在线货币市场基金等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增长,叠加扫码支付和NFC 支付在线下场景的快速布局,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②、2016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58.8 万亿,同比增长382%,在网络支付结构中,从2015 年移动支付占比50.7%首次超过互联网支付,到2016 年其占比已经接近75%。

2016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8.8 万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支付用户向移动端迁移带来移动支付占比大幅提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银行移动支付与银行相比仍然较小,但快速增长,且单笔小额零售特征显著。①、按照支付清算协会口径,若不考虑红包等娱乐属性产品业务量,2016 年我国非银行机构移动支付规模约51 万亿,虽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158 万亿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来一直维持高速增长。②、自2013 年以来,银行移动支付单笔金额平均约6500 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单笔金额平均约530 元,区别极其显著,这也与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更深入到生活场景、在小额化、零售化上表现较为突出有直接关系。

非银行机构移动支付规模虽小但高速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非银行机构移动支付小额化、零售化特征显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行业整合并向线下渗透,基于数据和技术实现用户运营

    “双十一”刚结束不久,阿里天猫当日成交额1682 亿,同比增长超过39%可谓相当吸睛。但同时另一个数据同样引起关注,移动端支付占比达到90%,与往年相比同样是大幅度的提升。天猫的交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尤其是线上交易场景。

天猫(淘宝)双十一移动端成交占比高达9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移动支付双寡头格局稳固,战火已经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场景。①、截至2017 年Q2,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超过94%,其余包括壹钱包、联动优势、京东支付、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0 余家移动支付牌照方合计占有份额不足6%,预计大多尾部公司几乎处于无业务状态。②、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移动支付带来了足够的线上成交额,但巨头已经开始抢占线下,例如阿里积极布局新零售,收购三江股份、银泰集团,入股百联集团,推动传统门店升级,盒马鲜生、永辉超市更是“新零售”的代表,同时支付宝还推动线下支付收款码激励政策,移动支付将逐渐成为线下实体零售领域的标配。

支付宝与财付通合计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超过9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面对移动支付的浪潮,银行同样不甘落后。一方面部分银行的APP 有自己的二维码支付产品,例如招行、建行等,另一方面银联在经过初期通过Apple Pay 尝试NFC 支付,以及在2016 年底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之后推广自家“银联钱包”都表现欠佳之后,于今年5 月27 日联合包括工农中建交等在内的40 余家银行共同推出基于银联云闪付的扫码支付,持卡人可通过银行APP 实现扫码支付功能,并表示年内实现主要银行全覆盖。但是面临双寡头的格局,以上种种举动收效甚微。借力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加强线下商户粘性。截至2016 年底,国内银行卡联网商户数超过2000 万。但是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双寡头的局面,导致银行与POS 机联网商户之间的联系日渐减少。此时以威富通为代表的部分聚合支付方开始转变业务模式,由原先替第三方支付机构拓展商户转变为与银行签约,为银行的联网商户提供第三方支付接入服务。对银行而言,不仅避免了完全失去商户的风险,而且能在获取用户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与商户之间的存贷款合作以及消费金融等其他业务。

银行卡联网商户数突破2000 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支付依然承担入口功能,但终将回归工具属性。①、支付作为打造商业场景闭环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也承担着用户入口的功能。从用户数量来看,支付宝月活用户3.6 亿,微信月活9 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基于基础支付服务在银行、第三方支付、银联和商户等众多环节沉淀了大量高频支付数据。②、牌照存量消化,费改控制收单费率,备付金集中存管压缩沉淀资金利息空间,网联平台的推出,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支付各方对交易数据的垄断,对于推进数据共享以及更大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贡献。因而未来巨头依然把控用户入口,但支付终将回归工具属性,要真正吸引用户和持续产生价值则必然要超出支付业务本身。

    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支付安全、用户体验,并拓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和精细化运营成为必然出路。①、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已然很高,未来要解决的更多是如何借助指纹、声纹、人脸等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不断提升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尤其是能将更为成熟可靠的技术与支付结合,并融入到业务场景,真正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②、由支付向增值服务延伸的前提是数据获取,不仅仅是支付环节的高频实时数据,还有上游商家和平台数据以及下游用户的基本信息,最终从更多维度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对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进行预测。对于商户而言,借助客流分析、运营数据分析以及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可以进一步完善会员管理以及促销打折等活动,并不断改善提升自身运营和服务水平,提升客户转化率和满意度。③、对支付参与方而言,在较为全量的用户数据和挖掘基础上,既可对外输出大数据风控能力,又可自行或合作推出类似现金贷、消费贷等消费金融产品。

    (二)、互联网证券发展趋势

    1、互联网证券模式确立,以经纪为基础拓展两融和资管业务

    互联网证券模式确立,行业前景依然乐观。整体而言互联网证券可以分为三类:①、借助互联网展业的新兴券商,如东方财富证券、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等。这类券商对营业部依赖程度相对不高,主要以网络为载体提供开户、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边际成本相对更低。例如通过收购西藏同信证券后改名的东方财富证券,依托东方财富网原有的客户积累导流,截至2017 年10 月经纪份额达到1.75%排名第18,两融份额0.84%排名第27,相比2016 年初经纪0.53%、两融0.12%的市场份额均有大幅度提升。②、给传统券商的业务线上化提供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例如恒生电子,除了给券商提供核心交易系统,其创新业务子公司云纪致力于打造新经纪业务模式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除了能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具有社交及娱乐属性的股票投资选择模式,还为券商提供与交易业务相匹配的资讯推送、智能投顾等功能。③、炒股工具及社区类应用,如同花顺、百度股市通、腾讯自选股及雪球网等。

    以东方财富证券为例,通过原有东方财富网的用户导流以及低佣金率的吸引,其股票交易份额快速提升,已经相当于中型券商规模,业内排名第18。但股票经纪作为券商所有业务板块中最为低价、同质化的类型,经纪业务显然不是东财的唯一目的。据观察,自2017 年以来公司营业部网点数量依然翻倍,这一方面是为了在创业板以及两融开户等方面符合监管临柜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推广两融、资管等业务打下基础。当然,与经纪份额排名更高、营业部数量清一色200 以上的同行相比,东财已经算相对轻资产的类型了,同时,每个营业部的平均投顾数量也远低于同行。

    2、基金代销竞争依旧,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受影响
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迅速发展。①、2012 年2 月证监会公布首批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名单,好买、众禄、诺亚、东方财富等四家机构同时获批。第三方渠道机构采取和基金公司合作的形式开展基金代销业务,在基金销售银行一家独大的情形下给基金代销行业注入新的力量。②、余额宝等“宝宝类”爆款产品的推出以及网络支付环境的普及完成了用户教育,为网销基金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环境;2013 年8 月《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取消了旧规基金申购和赎回费率不能低于

    3、折的硬性规定,这一规定为第三方代销平台后续采取申购费一折优惠甚至部分产品免申购费的互联网打法扫除了政策障碍。③、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快捷支付、移动支付等新的支付方式与以前网银必备的U 盘、安全锁、插件等手段相比大幅简化交易过程,优良的线上购买体验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助力。

    截至2017 年11 月最新数据,在包括银行、券商、期货以及独立第三方平台等全部383 个基金销售机构中,独立第三方销售平台达到115 个,与2012 年首批4 家相比增加超过28
倍,占全部基金代销机构比例超过30%,

2017 年11月全部第三方销售平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独立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达到115 家,占全部基金销售机构数量3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①、在基金销售产业链条中,申购费全部归渠道,管理费由渠道和基金公司分成,即尾随佣金,赎回费中扣除按照规定必须补充入基金净值之后的剩余部分同样由渠道和基金公司分成,分成比例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话语权,各家有所不同。②、蚂蚁基金于2016 年率先挑起价格战,将原先行业约定的4 折申购费率降至1 成,随后东财等跟进价格战。2017 年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更是进入白热化竞争,申购费一折的基金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部分新发产品免除申购费,同时采取补贴、奖励金等形式吸引用户申购。

    3、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智能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应用的逐步推进,证券投资领域也开始逐渐从借助互联网导流的做法逐渐向借助智能化升级提升效率和投资收益、打造金融科技的目标迈进,例如对智能投顾、智能资讯、智能客服等业务产品线的引入。

    (三)、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互联网公司参股民营银行,运营方式显著区别于传统银行
2016 年11 月底央行发布紧急文件,要求从12 月1 日开始对个人银行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并提到有条件的银行可以通过视频或者人脸识别等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核实个人身份信息的方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对于互联网银行的开户及使用相关类别账户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均给出了明确的规范,明显利好互联网银行的业务发展。

    互联网公司纷纷参与设立民营银行 。当前已有近20 家民营银行获批,业务定位主要包括供应链金融、草根信贷、产业链金融,以及O2O 银行、B2B 金融服务、生活互联网+金融等,其中接近一半直接定位成互联网银行。从2014 年底腾讯参与发起设立的微众银行开业以后,阿里参与的网商银行以及小米参与的新网银行分别于2015 年中和2016 年底开业,在即将过去的2017 年,美团点评参与的亿联银行、苏宁云商参与的苏宁银行以及百度参与的百信银行也先后正式开业。

互联网公司注册资本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互联网公司纷纷试水银行

银行
开业时间
注册资本
参与的互联网公司
微众银行
2014.12.28
42亿
腾讯持有30%股权
网商银行
2015.6.25
40亿
蚂蚁金服持有30%股权
新网银行
2016.12.28
30亿
小米持有29.5%股权,与新希望、红旗连锁等共同设立
亿联银行
2017.5.16
20亿
美团点评关联方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8.5%
苏宁银行
2017.6.16
40亿
苏宁云商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0%
百信银行
2017.11.18
20亿
中信银行控股70%,百度占3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业务创新,主要服务于传统银行覆盖客户的盲区。①、互联网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为贷款业务的利息差、以及理财产品代销产生的手续费与佣金等,这一点与传统银行区别不大,只不过相对聚焦在支付、融资、理财等小额高频业务领域。②、但是互联网银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服务模式、客户群体、风控制度等领域进行创新,为没有享受到传统银行完善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③、在服务模式上不设物理网点,主要采取互联网在线的方式展业,绝大多数业务均通过在线申请、云端审批并迅速完成签约。④、在风控制度上主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和模型实现对个人的征信分析,绝大多数贷款产品都不需要抵押和担保。

    由于互联网银行一般都背靠业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各自均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甚至现成的应用场景,同时基于互联网运营和基于数据分析进行风控的经验相对更为成熟,因而用户转化获取及运营成本也相对更低。

    (四)、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分析

    1、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第三方保险网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持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保险公司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

    截至2017 上半年,国内共有129 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传统保险公司大多已经通过自建网站、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基本已全部触网。2016 年中国保监会记录的95 亿份新承保保单中,约有65%在互联网销售。

    截至2016 年3 月互联网保民已经超过3.3 亿。

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逐年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互联网保费逐年增长,近两年增速放缓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互联网保费规模持续增长,近两年车险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互联网保费收入高达2347 亿元,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03亿元和1945亿元,互联网人身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3%。整体互联网保费同比增速仅5%,渗透率从2016 年9.2%下降至7.6%,2017H1 渗透率只有58%。保费增速和渗透率下滑主要由于保监会对中短期理财产品特别是万能险监管收紧,同时互联网车险也因为“商车费改”导致业务持续负增长。自从2015 年6 月开始推行新一轮商车费改以来,网销渠道15%的渠道优惠空间不再,保费收入已出现明显下滑,而随着2017 年7 月保监会公布《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明确规定“各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对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车险业务的合规性管控。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网络平台提供网页链接服务,但不得委托或允许不具备保险中介合法资格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在其网页上开展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业务推介、资金支付等保险销售活动。”预计未来除了获准实行新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的持牌保险公司之外,其余以提供产品搜索和价格比对基础功能的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将逐渐退出。

    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2013 年由阿里、腾讯以及平安共同设立的众安保险获得国内首个互联网保险牌照,近年来以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更是持续在保险领域布局,其中尤以阿里及旗下的蚂蚁金服最为积极。其中阿里控股国泰产险,全资设立蚂蚁韵保和保进保险,腾讯控股的微民保险于2017 年11 月正式获批,百度也于今年10 月正式完成对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公司的收购。京东步伐相对较慢,2015 年就拟设立的互联网财险公司至今未有实际动作,但刘强东在 2017 京东开年大会强调一定会做保险,并且正在申请保险牌照,同时不排除投资购买的方式。

    二、消费金融行业需求景气度走势

    消费金融一般指机构或企业为满足个人消费目的而提供的线上或线下信贷服务,从狭义角度来看,主要指住房和汽车之外的日常生活消费:①、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大学生、蓝领等在内的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客户群体;②、涉及细分市场包括3C 产品、教育、租房、装修、旅游等众多场景;③、常见产品形式有消费现金贷款与商品消费分期。其中消费现金贷款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应服务比具有申请门槛低、业务模式灵活、流程快捷等特点,商品消费分期则大多与场景相结合,数码3C、校园、汽车等场景切入时间早,旅游、租房、装修、医美等场景也已开始被逐渐挖掘。

    消费信贷市场空间巨大。自2010 年至今,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复合增速31.6%,截至2017 年10 月,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54 万亿元(不含房贷等中长期),与 2016年10 月同比增长41%,占居民贷款16.75%,占国内贷款余额5.46%。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国内消费信贷市场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拉动消费内需作为国家战略以及政府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鼓励态度背景下,消费信贷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6.54 万亿,依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高速发展,各方积极申请牌照。①、我国消费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参与主体逐渐增多。商业银行借助专营机构与特色网点、网上银行、移动服务、信用卡等多渠道的服务手段,加大对新消费信贷领域的支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创新互联网公司、以及P2P 网贷平台、小贷公司等主体也积极参与其中。②、与国内蓬勃发展的消费金融市场相比,牌照资源主要掌握在银行相关的消费金融公司手中。截至2017 年9 月,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 家,其中22 家已经开业,19 家为银行系持牌公司,提出申请的以中小银行为主。除上海、广州之外,其余城市分布一般是“一省一家”。

历年获批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数量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